西工要闻 INDEX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工要闻 > 正文

文学评论家李国平来西安工大讲座

来源: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2008-11-14 点击:

 

    (本网讯)11月13日,2008大发在线客服,大发(中国)未央人文大讲堂迎来第二位主讲人,文学评论家李国平围绕文学前沿话题作讲座。4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李国平现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是西安工大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

    讲座于当晚7时开始。李国平教授先后解读了文学青年如何定位自己、文学是谁的事情、高手在民间、大学是否培养作家、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及陕西文学、路遥现象与《白鹿原》现象、贾平凹的文学成就、思想界与文学界的论战和80后文学现象等话题。

    今年文化话题的聚焦点就在于茅盾文学奖。在这个大思潮的文化背景下,李国平教授从聚焦08年茅盾文学奖介入,把茅盾文学奖作为一种现象来解读,跟师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和解读。在怎样解读茅盾文学奖,以及怎样对待本届茅盾文学奖,以及从一些社会热点,文化热点出发,汇报了自己对文学的基本认识以及近几年来获得的信息。

    李国平教授的发言中心明确,读到精辟,条理清楚,论据充足。“绝大部分人,在本质意义上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首先解决了怎样定位自己,接着又回答了文学是谁的事的问题。“如果非要在文学经典和自由权中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后者。”他说,“当文化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身上, 这是一种非民主的表现,当越来越多的人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时,这是社会的进步。”

    “高手在民间!”是李国平教授在会上提出的响亮口号,四个作家两个例子的真实说明,不仅高屋建瓴般的诠释了文学现象,也进一步坚定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他说:“大作家,大作品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土壤,文学的基座是由无数个文学爱好者追求者形成的。当大部分作家文学创作力走向死亡的时候,必然会有很多新人脱颖而出。

    李国平教授从同学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大学是否培养作家的这个“伪问题”的,“生活培养作家!”回顾和总结了我国文学创作者的经历,李教授说,“这个问题又转化到文坛上,引申到评述文学未来的问题上,大学是否培养作家,是教育体制给我们的困惑,对于真正的文学创作来说,重点不在于你上不上大学,而是你应不应该上大学。他进一步说说,大学、文学、作家的进一步理解还在于人们对文学素养追求的深度和广度。”

    从思潮背景,身体背景分析新时期文学创作时他特别提到:延安的文化中心,成就了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发端于相对贫瘠单一的资源上;发端于狭隘,功利的目的之上,创作起点比现在80后的创作起点低,自身的身份、环境、限定了他们,他们创作必须走一条亦步亦趋甚至模仿的道路,

    “‘三红一创’,‘陕西作家群’,‘陕军东征’,‘博士之见’,”在会上,李国平对这些名词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表现了陕西近几年在文坛上取得的成就,发出了“江流成河的”感慨。同时他深刻的指出:陕西文学中存在断代现象,全国一线的作家不多,他分析到这一方面因为以一篇文章就奠定文坛地位的时日已不复存在,而且文学创作要有持续性。

    对于韩白之争,李教授说:“对中国文学的评判,如果仅仅以北京主流文学圈的那几个人,或几个人的话语来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这是中国文学悲哀的事情”他说,“文学的生产,认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自由写作者,网络写作者,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学创作有一定冲击。这不仅是文学的进步,还是社会活力的表现。“

    “从天赋人权来说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这样的话语得到了全场所有同学的认同和热烈的掌声。

    互动交流环节中,在思想界与文学界的功能和作用问题上,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论证,得到了李教授的讲解,整个会议气氛热烈,学理深刻。

    人文学院院长冯希哲最后做总结说:“这两个小时把中国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主要脉络沟通清楚,把未来当下的现象进行了描述,充满理智,理性,客观。使与会者听了之后长了见识,深受启发”。

文:胡忠英  薛龙  编辑: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辉